摘要:在“十四五”时期,甘肃深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治理理念,立足甘肃生态脆弱、资源约束与发展需求并存的现实,通过制度供给、科技支撑、项目攻坚、体制机制改革等多重路径,开展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制度机制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污染防治与绿色生产、绿色产业与乡村发展四个维度,系统梳理甘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路径、新经验与主要成果;并在成果基础上,面向未来,展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深化、制度机制完善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文章最后将这些方面有机整合,对甘肃“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绿色发展之路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思路。
“十四五”时期,甘肃在制度机制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首先,完善顶层规划与政策体系。省政府编制发布了《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2021—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专项工程。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4turn0search10 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省级发展战略统筹部署,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地方政策中的系统化嵌入。
其次,探索生态补偿与市场机制并举模式。甘肃在资源枯竭地区、沙区、山区等生态脆弱区推动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地方配套、交易平台等方式,激励地方保护主体的积极性。此外,促进碳市场、森林碳汇、生态服务林权等机制的试点和推广,把“绿水青山”以市场化方式转换为稳定收益。
再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跨部门协作。甘肃强化生态环境、林草、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信息孤岛,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督查机制。与此同时,推动生态治理项目向市场社会化主体开放,鼓励社会资本、生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建设。
甘肃具有典型的生态脆弱性和多样的自然景观结构,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十四五期间,甘肃持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citeturn0search10turn0search11turn0search4turn0search5 以祁连山、黄河流域、荒漠化区为重点,采取多种修复技术与项目组合。
在祁连山生态治理方面,甘肃持续推进常态化生态修复与林草恢复,林草覆盖度逐年提升,据报道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区域改善比例持续扩大。citeturn0search11turn0search10turn0search4 同时,对黄河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湿地保护、退耕还林、植被连片造林等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在荒漠戈壁地区和沙区治理方面,甘肃强化了对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管理。citeturn0search21 通过科学防风固沙、建设防护林带、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有效遏制沙漠化扩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此外,对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管控。甘肃持续加强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环境底线“三线一单”管控的落实力度。生态安全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污染防治方面,甘肃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持续强化环境治理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4turn0search10turn0search7turn0search3 针对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典型问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甘肃加强燃煤锅炉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措施,推动工业减排与清洁能源替代,并通过扬尘治理、道路清扫、交通排放控制等举措,改善空气质量。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4turn0search10 许多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完成。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7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甘肃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流域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控制、农村污水治理等工程,强化河湖长制、流域协同管理。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10turn0search8turn0search3 在净土修复方面,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开展修复工程与污染地块管控,深入落实耕地保护与污染防控政策。
在绿色生产方面,甘肃推动工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改造、清洁生产技术引进,鼓励企业提升环保技术标准;在农业生产上,推广生态农业、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农田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
“十四五”期间,甘肃大力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支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森林经济、清洁能源等为重点方向,努力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生态旅游方面,甘肃依托独特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绿色游线,推动旅游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形成“旅游增强保护、保护提升旅游”的良性循环。
在绿色农业方面,甘肃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推进秸秆还田、沼气、分布式农用光伏、农业循环经济等,提升农业附加值与生态效益。
在森林经济与草原经济方面,加强林下经济、山地经济开发,例雷火官网如药材、菌类、林果、生态养殖等,使林业、草业成为农民增收新路径。
在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融合方面,甘肃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绿色产业,同时探索“光伏+农业”“光伏+牧业”“光伏+旅游”等复合发展模式,实现能源和生态的协同增效。
此外,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甘肃推动在贫困乡村或生态脆弱地区以生态补偿、生态就业、生态产业扶持等方式引导绿色发展,让乡村在局部实现“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作业路径。
总结: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甘肃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绿色产业与乡村融合发展推动深入。这些成果共同构建起甘肃“绿色发展之路”的创新实践画卷。
展望未来,甘肃应继续深化制度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城乡融合力度、提升治理能力,